1 2 3

研究丨风口上的“特色小镇”:贵在特色,重在产业

2017-09-09 点击:

特色小镇建设已进入全国普及阶段,也进入冷思考阶段。确实,特色小镇建设自身并不是、也不可自动成为区域转型升级发展的灵丹妙药,除非觅得小镇的生命所在。

一、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特色小镇建设是创新推动“产、城、人、文”融合的重要途径,并为破解空间资源瓶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抓手。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旅游人口进入,召唤创业者落户以及吸纳劳动力就业,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当前,国内许多专家、官员已热烈讨论,政府指导文件亦有回答。即特色小镇生命在“特”,包括产业特,不能有多种产业;风格要“特”,空间和建筑设计不能千篇一律;面积特,总占地为 3 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核心区 1 平方公里左右;形态特,即需坚持产城人文融合,相关服务功能需高度集成。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而建设特色小镇的核心关键在于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对产业的选择,确需是高科技含量或高创新性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行业,不能是产能过剩行业,或产业化程度尚很低的行业。

特色小镇之所以“特”,根本在于其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产业或其业态,还是服务功能或方式模式。对应特色小镇的创建方案设计,需对“特”有足够的弹性空间,不宜详实、全面标准化。加强小镇建筑及其空间布局、组合创新,避免千镇一面有必要,也需对小镇空间形态、功能设计留有再优化可能,考虑到小镇部分建筑风格或规模更应由建设主体来按需定制。

至于特色小镇要求的产城人文融合,更多是一个理念,实际上,大部分特色小镇更合适做一个开放街区,而不是封闭综合体。除部分工作区域外,特色小镇所需的部分服务功能,更应与所依托的城市特别是周边街区充分共享,不足部分才按需补齐。

可见,特色小镇确需一定“特”,但不应高标准化。特色小镇的生命更多在哪儿呢?应是“色”。所谓“色”,即魅力,较难模仿复制、可持续呈现的魅力。

如果说特色是小镇生命力之魂,那么产业就是支撑小镇这个生命有机体的脊梁。产业之于城市、之于小镇之极端重要性,看古往今来诸多国内外城镇因产业兴衰而盛衰的令人唏嘘的故事,想必这个道理已经毋庸赘述。

二、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

艾尔·列期和杰克·特罗在《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一书中对如何进行定位有所阐述:一是自身优势特点定位法,即主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并把这种优势和特点凸显出来。二是社会需求定位法,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迎合社会需求,而不拘泥于自身现有的条件。三是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综合定位法。受此启发,相应的,可以提出三种有利于实现特色小镇之创建与产业发展之双赢的特色小镇定位法。

(一)特色小镇自身禀赋特色优势定位法

这是产业指向的特色小镇定位的基础与前提。特色小镇为培育发展产业而进行的定位,必须首先是建立在特色小镇自身的资源禀赋之上的,这种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离开特色小镇自身资源禀赋而实施的定位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难以牢固。从产业指向来分析,“空降产业”下培育发展的产业,难以存活,更难以壮大。绝大多数地区已经为迎接现代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到来做了好多年的各方面准备。要发展现代产业,至少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是必须时刻准备着的。

(二)基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特色小镇自身发展需求定位法

这是产业指向的特色小镇定位的延伸与拓展。如果产业指向的特色小镇定位只能一直甚至永远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而进行,产城融合的结果必定无法长期发展。原因很简单,特色小镇要发展、要提升,必然相应对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提出要求。这决定了单纯依靠自身资源禀赋而生长的产业是绝对满足不了这一发展要求的。现实而合理的情形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从而使得产镇融合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特色小镇形成发展本身有阶段性,注定了产业培育发展也一定有阶段性,基于资源禀赋还是发展需求决定特色小镇的定位,实际上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依托,相互支撑。

(三)特色小镇资源禀赋与各类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定位法

从最简化的角度,可以认为有这样三种产业划分:资源型产业、需求型产业、前瞻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可以细分为矿产资源型、旅游资源型、人文资源型等,需求型产业可以细分为餐饮需求型、娱乐需求型、服务需求型等。因此,特色小镇的定位必须是综合的,既考虑资源、又考虑需求,既考虑当下、又考虑长远,既考虑经济、又考虑生态的。如此产业指向的特色小镇定位才是科学合理的,才可能是可持续发展的。

三、特色小镇的产业的选择理论与机制

(一)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理论中最负盛名的三大理论,是以研究提出相应理论的经济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分别是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筱原二基准。赫希曼基准是指产业关联度基准,要注重选择培育发展那些前向关联度与后向关联度大的产业,综合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从而最大效益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罗斯托基准是指扩散效应基准,应该选择扩散效应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优化产业部门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筱原二基准是指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与生产率上升基准,应当选择具有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以及生产率上升快、技术水平高的产业部门为主导产业,从而确保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不断增强。

综合上述经典理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大致不外乎这样四条标准:一是关联度要大,带动性要强;二是市场的现实需求要巨大,未来需求潜力要可观;三是创新能力要强,技术进步要快;四是特色要明显,优势要突出。

(二)特色小镇产业选择模式

特色小镇产业选择既是一个空间问题,又是一个时间问题。从产业落地、转移与替代的空间布局角度来看,特色小镇产业选择模式,有这样三种类型本土培育型、外来移植型、内外结合型。从产业兴起、发展与演化的时间序列角度来看,特色小镇产业选择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类型,自然生成型或者称为先天型,地区资源长期依赖型,转型升级型或者称为后天型,没落淘汰型。

(三)特色小镇的产业选择三大机制

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的三大机制包括:选择的保障机制、选择的约束机制以及选择的创新机制。

1.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的保障机制

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产业是能够更加合乎所需的、更加立得住脚的,因而更准确的。所谓更准确,就是说选择确定的产业要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路子。否则,如果选定的产业都不是这个特色小镇需要的“那盘菜”,岂不是要落得无米下锅、饥肠辘辘了事?与当地功能不相适应的产业,轻则水土不服,重则一蹶不振。这一机制的关键组成就是建立加强能够深入细致研究特色小镇自身情况即区情的部门、人员和相关制度。

2.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的约束机制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得产业选择时能够更多依靠科学决策而不是拍脑袋、拍胸脯,必须更加理性。所谓更理性,就是说在对产业做出最终选择时一定要客观冷静,反复推敲与权衡。不能操之过急、仓促拍板,特别是不能头脑发热、好大喜功。比如说,看到外面某个产业开始火热,得知人家某个产业正在红火,不问青红皂白就要自己的特色小镇也上马某个产业。这种不理性的冒进盲动式产业选择病,恰是特色小镇产业选择之大忌。这一机制用的是约束一词,但指向不是消极的,而是非常积极的,是促进特色小镇产业选择尽可能建立在科学论证、严谨决策的基础之上的机制。因而其关键构成就是要建立健全产业选择的科学决策程序与相关制度。

3.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的创新机制

产业选择不是“一棍子买卖”、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随着特色小镇自身以及时代、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创新,就要在产业选择中发挥更大的聪明与智慧。说到底,特色小镇产业选择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是讲理性的,当然也讲创造,但相比较而言,艺术则可能更讲创新。如果特色小镇产业选择仅仅讲科学、讲理性,产业的发展当然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偏差,但也很可能产业发展只会是中规中矩,而难以出现所选定的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跨越式贡献。只有同时结合智慧、创造,所选择的产业才有可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这一机制的关键组成就是不断建立完善促进特色小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政策组合拳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试点可推广、可复制成果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现代化产业经济治理体系。

四、以产业链的思维运作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培育发展过程中如何真正让特色在小镇扎扎实实地落地,如何真正体现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这是落实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所必须首先思考回答的问题。说到底,全在于项目及其产业化运作。

建设项目是培育特色小镇的前提与基础。一方面,特色小镇之特色的培育发展必须具体化到一个一个的项目中去体现与实现,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发展必须以市场化为主导,这个市场也必须在一个一个项目的运作中才能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项目是支撑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核心细胞。另一方面,如果说把项目比喻成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布局中的一个个点,那么,产业则是这个总体布局中的一根根线。串点成线、点线结合,才能最终构成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全部的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的项目成功引进并不意味相关工作的全部完成。相反,后续工作更为艰巨,某种程度上说也更为重要,那就是串点成线,推动一个个项目的产业化运作发展。

如何构建强大而可持续的支撑特色小镇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里要格外强调的一点,就是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发展思维,要以产业链思维运作特色小镇的各个建设项目。

当下互联网思维讲得很强调、很突出、很充分,但同时也得返璞归真讲讲产业链思维。特色小镇的产业培育发展中要开阔思路,提升把项目做成完整产业链条的意识与智慧。围绕小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区位优势,把看似纯工业、纯制造业的项目,通过纵横联系,或建新链条、或做强链条、或补足链条、或拉长链条、或延伸链条,从而把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文化等各个行业,提高特色小镇的建设项目及其产业化的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于新东.让特色小镇的定位于产业实现双赢.[J].探索,2017.

2. 于新东.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J].浙江经济,2016(8):21.

3. 于新东.特色小镇的产业选择机制.[J].浙江经济,2015(21):19.

4. 于新东.以产业链思维运作特色小镇.[J].浙江经济,2015(11):17.

5. 特色小镇生命在“特”更在“色”.[N].搜狐文化,2017.

 

撰稿:策划部 杜娟

友情链接|宝骐广告|汉马奔奔 联系电话:027-87712600

公司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体育馆路2号新凯大厦五层

鄂ICP备16024575号 鄂公安网备 42010602000539号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