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锁零售企业2010年生存报告
2011-01-10 点击:次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显示,2009年,以经营食品、日用百货、服装、家电等为主的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1.36 万亿元,同比增长13.5%。百强企业门店总数达到13.7万个,门店总数增长18.9%。百强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2009年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零售会员的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5%,吸纳就业500万人。
连锁零售多业态延伸
区域优势企业表现突出,他们在区域市场中,有很多较好的市场机会,一些跨国零售商前期大多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近年也开始向其它业态延伸,如区域性购物中心、社区店、便利店等。而传统零售商向无店铺业态,特别是网络零售延伸,也是目前零售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将成为较长时间的一个热点。多业态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主营业态模式相对稳定,运营管理比较健全,才有能力来做好另一种业态。
生鲜经营提升竞争力
生鲜商品是连锁超市的活力体现,是其核心竞争力。连锁经营发展十几年,生鲜商品的经营也经历了多次演变,主要有三个时期:
(1)以出租或联营为主的经营方式。这种形式在零售业发展早期普遍采用。
(2)以自营为主,分散采购的经营方式。随着连锁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的采购优势得到体现,但由于采购渠道的限制,大多数采取了分散采购的方式,渠道包括批发市场、周边农贸市场、个别产地等,其中以批发市场为主。分散采购的主要弊端是商品品种不全、损耗大、质量不稳定、缺货现象较多。
(3)以自营为主,直接采购的经营方式。近一两年,生鲜直采成为一个亮点,这与零售企业采购量的提高、产地的规模化改进、物流能力的提高都有直接关系。在一些大型连锁超市企业,直接采购已经是主要的采购方式。直接采购的优势明显表现在:由于环节少,大大降低了商品损耗,也提高了零售企业的经营毛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生鲜产品卖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商品质量得到提高,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物流建设突出上游能力
近几年,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增加了很多,这同样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具有一定实力后的必然趋势。连锁经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网点多、分散广,好的物流体现对提高效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规模大,起点高。大多数在建的物流都是具有较高现代化程度的物流中心,手持PDA、高层货架、叉车、堆垛机、分拣流水线等应用很普遍。
二是注重综合物流建设,主要包括干货和生鲜两个部分,特别是大多数带有生鲜加工中心,目的是提高生鲜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高的毛利水平。
三是注重冷链物流建设,从低温冷库到冷藏车到店内冷藏设备,正在形成一个严谨的封闭的链条。
四是注重物流和供应链技术应用,仓储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管理系统、数据分析与挖掘工具等应用普遍,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企业的库存水平得到合理控制,而周转率则有一定提高。
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店铺数量的扩张,以及管理的复杂程度增加,行业普遍认为,连锁零售业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零售技术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IT技术,也包括商品管理(新品引进、旧品淘汰、销售排行等)、营销技术(陈列方式、货架布局、通道安排、促销手段与周期等)、选址技术(商圈分析、客流分析、竞争者分析等)、人员管理安排(培训、排班、激励与约束)等,通过传统的管理方式,这些都将耗费巨大的人力成本,而且得不到好的解决。
目前,针对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对应的专业的技术或手段,企业在不断加强学习,并提出很多创新性的作法。
人才激励制度得到重视
目前大多数连锁零售企业都有十年左右的发展历史,这段时间里主要是由企业的创始人和核心团队进行运营管理,随着管理的复杂度增加,以及人员的年龄变化,大多数企业到了迫切需要改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运行的阶段。好的治理结构,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连锁企业发展历史不长,而且大多为民营企业,在改善治理结构方面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企业第一代领导人艰苦创业十几年,第二代领导人的培养也已提上日程。
在对中高端人才的激励方面,由于连锁零售业经营的复杂性,如何留住人才(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如计算机应用、财务管理、商品运营管理等方面)成为每个企业的重要课题,企业普遍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通过高薪、股份、事业、感情等不同方式,留住有用人才。
网络零售成为发展热点
2009 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2483.5 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同比增长93.7%,预计2013年网购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纯粹网络零售企业持续发力,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B2C企业。二是传统零售商纷纷触网。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在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共有31家企业(截止2010年7月底)开展了网络零售业务。三是上游生产厂家不断加入,如中粮集团的“我买网”、蒙牛集团的“蒙牛商城”等,近一两年也开始构建自己的电子购物平台。尽管网络零售和传统零售在消费者订货方式、产品展示形式、营销手段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传统零售的一些基本环节和传统因素,如采购、物流、售后服务等,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将更具有优势。优势体现在:在内部管理层面,有稳定的进货渠道、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强大的品牌影响;在消费者层面,提供丰富的购物体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在监管层面,传统零售企业在经营中对税收、商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会更加注重。
各业态发展特点
发展速度最快
近几年的连锁百强统计结果都显示,大型超市是各个连锁经营业态中发展速度较快的一类。从区域上看,一二线城市的大型超市迅速趋于饱和,正在向三四线城市延伸。
外资重点发展
进入国内的外资企业,大多数在经营大型超市业态。从外资零售企业的扩张策略看,大多数采取“直接开店+并购”的方式。
制约因素突出
首先是消费者分化。随着大型超市低价形象的树立,以及城市农贸市场的减少,越来越多的低端消费者涌入大型超市。而那些追求高品质、看重服务的高端消费者则转移了购物场所,客户质量下降。直观的现象是店内客流量很大,但客单价却下降很多。其次周边发展环境变差。再次,成本日益提高。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租金费用和人工成本。从总体上看,超市的供应链效率不高。近年来,各地的标准超市都在努力探索适合自身业态的发展的策略。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和差异化。目前一些具有区域性优势的超市企业已探索出一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如强化生鲜经营、开辟高端路线。二是追求区域优势。一些区域的本土零售商已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三是贴近社区,服务社区。一些超市以社区店为主要定位,在承担商品销售功能的同时,也提供家政服务、订票等综合社区服务功能。四是精细化管理。通过强化管理提高效率、创造效益,这是超市企业近年来的突出变化。
利润增长创新高
从外在因素看,首先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百货能够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延伸,。
从内在因素看,首先是新开店速度降低,而已开店见成效,大规模的直接费用投入减少。其次是近年来百货店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商品结构调整,与家电、家居等大型专业店形成错位,成为时尚消费的场所。
收益多样性增强
百货企业收入来源的多样性明显,主要可以包括直接销售收入、特许专柜销售佣金、咨询管理服务费、租金收入、其它经营收益等,其中其它经营收益又可多达近十项,包括促销收入、信用卡手续费、设备租赁收入、广告费、政府补助、服务费用、场地展销租金等。
差异化水平提高
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变和竞争的加剧,各地的百货企业都在努力向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以服务不同目标群体的百货细分业态。从目前总体情况看,主要有三类,即高档百货、时尚百货和大众百货,三个百货业态基本的特点有明显区分。
多业态发展延伸
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除了强化百货店自身业务外,百货店企业也逐步向其它业态延伸。具体包括:自营超市、开发购物中心、开发奥特莱斯等。也有更多的百货店在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增加餐饮、娱乐服务,甚至扩大经营面积成为购物中心或商业综合体。
2010年,与其它零售业态发展类似,便利店业态继续保持理性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保持平稳发展速度
从统计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样本企业的便利店门店数量增长了22%,高于连锁经营平均的增长幅度。在一些城市(如广州、东莞、深圳等地)便利店快速发展,但速度有所减缓,在上海等个别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便利店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断突破发展制约
从全国情况看,便利店经营面临一定的困难。但随着企业不断差异化和创新经营,一些发展的制约因素得到突破。
一是经营同质化有所改变。之前便利店的商品结构与超市差别不大,是一个缩小的超市版本,目前,便利店增加了增值商品或服务(如即食商品、社区服务功能等),毛利得到提升。
二是物流能力得到加强。由于空间小,又要陈列尽可能多的商品品种,便利店的发展对物流的依赖性很大,近一两年来,企业物流能力明显提升,表现在配送比率和频率的提高。
三是消费方式有利发展。便利店商业模式的根本是消费者为便利付出更多的成本,目前在一二线城市,这样的群体已在加大,随着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体,便利店模式将得到更大发展。
上一篇:大润发香港上市提速
下一篇:苏宁十年计划开2000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