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下的商业转型和活力重塑

2024-09-29 点击:

图片

昙华林城墙鸟瞰/图源网络

你们记忆中的昙华林,是什么模样?

它曾是明清时期的行政重地,是开埠之后的传教之所,是革命火种的孕育之地,是主城中心的烟火人家,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昙华林,有千般容颜,它一直在改变

这两年,昙华林的新一轮火,亦源于改变,源于武昌城市更新推进之下的大力度改造升级。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即昙华林人文小镇,作为武昌古城第一个建成和开放的重点项目,保护和传承了千年积蕴的历史文化,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带动了周边商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对于武昌城市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8月,住建部公布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街区名单,名单包括全国41个街区,湖北省入选2个,昙华林为武汉市唯一。

PART 01


再识·昙华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下文简称昙华林),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处于粮道街、中山路、得胜桥围合区域内,占地面积约65公顷

图片

昙华林区位示意/自绘

核心区域为昙华林正街沿线,地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约1.2公里,是明洪武四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6c20dc8112fc67a7f2b9aa6053ac4e60.jpg

昙华林范围示意/自绘

昙华林是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5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城肌理和传统街巷布局拥有52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西式建筑、现代名校、名人公馆、江夏民居……五方杂处,风格各异,是展现武汉市古城文化、革命文化和科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地段。

275ad33260b05c59812c9f83dd12ed6f.png

昙华林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分布示意/图源网络

近年来,昙华林历经多轮修缮与改造,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活化传承、活态利用,引进艺术体验、文创零售、网红餐饮、特色民宿、演艺活动等丰富内容,逐步成为了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热门打卡地。

9d2b0dc31db917d2d7ef500f679e0519.jpg

昙华林实景/图源网络


PART 02


溯源·昙华林


昙华林形成于明清,随着历史变迁经历了多次更新改变,包括空间形态以及政治、宗教、教育、文化、居住等各方面的更新,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初步形成(明清时期-1860年)

古城一角,行政重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于螃蟹岬山脊筑起新城墙,从花园山到螃蟹岬的地区被纳入武昌古城东北。

依托“三山环抱,一湖相邻”的自然环境,明清时期,这里逐步建起郡王府邸、官府衙门、贡院书塾、军队营地,承载了重要的政治功能。同时,由于山林相依及处于城市边缘的地理特征,昙华林也是传统宗教寺庙的聚集地。

97adf6f2aaa405286752377bc456391c.png

清朝武昌古城图/图源网络

多元发展(1861年-1926年)

中西交融,宗教场所

1861年汉口开埠,西方科技及文明思潮涌入中国,此时武昌作为武汉政治中心,涌入大量西方传教士,传教、办学、行医等活动在昙华林集中开展,逐渐形成了几个分界明显的宗教场所,留存下来诸多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色的宗教、教育和医疗用途的特色建筑。

这一时期,国人也直接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在昙华林创办多所新式学堂,为武汉革命的萌芽提供了肥沃土壤。



75c9a626a08a89a279d962f69fdd9617.jpg

昙华林教区分布示意/图源赵逵工作室

扩张变革(1927年-1948年)

武汉中心,名人宅院

1927年国民政府正式在武汉办公,武昌城墙陆续被拆除,武昌古城与武汉市融为一体,昙华林由原来武昌一角成为武汉版图的中心。

经历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里的宗教建筑渐渐失去原有功能,或被收为公共事业办公使用,或成居民民宅,或被拆除。与此同时,城墙拆除后形成新的用地,一部分军阀官僚、民族企业家选择在昙华林建造办公经商居住的宅院,留存下大量独具时代特征的历史建筑。

563bb91407606c07728513799853dc0d.jpg

昙华林部分名人故居建筑分布示意/自绘

转型发展(1949年-2002年)

城建变迁,居住组团

1949年以后,昙华林主要建筑和土地被收为国有,政府对其进行了统一规划和修缮,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各类单位陆续成立或建成,单位住宅小区开始建设和实施。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同产权不同规模的居住组团建设,又逐渐被多层及高层住宅的居住组团置换。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昙华林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在原有历史文化建筑和名人故居基础上的改建扩建不断进行,建筑原貌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居住环境也不断恶化。



7ab2f72b31c9fef58b4c008a18d609fc.jpg

修缮改造前的昙华林老建筑/图源网络

从1861年汉口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昙华林留存了大量中西交融的建筑以及办公经商居住的宅院,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为昙华林的城市更新和商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载体和资源

PART 03


重生·昙华林


2002年,石瑛故居险遭拆除,在民间保护人士的奔走呼吁下,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建筑珍藏却蒙尘已久的昙华林走进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视线。2003年之后,昙华林保护规划开始谋划制定。

abeda9e99a2b9b774b5371181c66719d.png

历史文化建筑在城市更新中往往面临如何活化利用的难题。与昙华林的修缮和改造过程相并行的,是围绕历史人文、文化产业、商业消费、城市旅游等发展要素而开展的长达十八年的转型探索……

文化作魂

打造艺术群落

2006年,武昌区政府在进行昙华林修复工程的同时,结合昙华林自身历史底蕴和临近湖北美院人才资源的双重优势,提出将昙华林打造为武汉经典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昙华林艺术村”的打造计划由此提出。

截止2012年,昙华林集合雕塑、书画、陶艺、汉绣、摄影等众多艺术门类,入驻艺术展览、艺术创作、设计培训等机构40余家,催生艺术用品专卖、艺术沙龙会所50余家。

在一段时期内,昙华林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回顾来看,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缺失、传统艺术创作活力不足、发展空间腹地欠缺等明显问题持续存在,让昙华林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处于“发育不良”状态,无法成为街区复兴的坚实支撑。

d74463daf07e62fdf567cf9b55615693.jpg

昙华林艺术村涂鸦墙/图源网络

商业衍生

艺术空间消逝

事实上,为大众所熟知的昙华林并非是“艺术村”,而是“文艺青年的乌托邦”,是依托于古城历史、市井生活和艺术群落之上的,自由生长而出的文艺小店、隐谧氛围和浪漫情调。

2007年后,尤其是在2010-2012年期间,一些艺术爱好者和艺术院校学生,选择在昙华林租赁房屋,开设特立独行的小店,如Dream City、大水的店、徐刀刀和她的情人们……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和生活方式,同时张扬对于武汉历史人文的热爱。彼时,昙华林就是武汉大学生的文艺“启蒙地”,是文艺青年的“朝圣地”。

2014年左右,昙华林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街道上游客如织,小店前排队拍照。但与之相随的是房屋租金抬升,部分艺术机构不堪成本压力而搬离,同质化的小吃摊、纪念品商店、与街区格调相背离的鱼疗馆等杂乱业态涌入……

商业投机披着文艺的外衣,与昙华林的历史底蕴及艺术氛围愈加割裂,让昙华林的口碑不断下滑。

175acd819dde174ef5c32deff8155161.jpg

 水深56米(大水的店)/图源水印

文旅融合

转型城市地标

2015年底瑞典教区开启征收和改造,这既是对过往文艺昙华林发展路径的中断,让无数人叹惋不已;亦是让昙华林人文历史魅力从文艺小众走向文旅大众的新的开端。

昙华林由此从城心一隅独力发展,转型为融入1800年武昌古城城市更新大局、衔接得胜桥千年老街-黄鹤楼-首义文化区古城纵轴,向城市文旅地标的角色变身。

今日的昙华林,以“街区”“景区”“社区”“园区”“校区”功能叠加模式,系统展示街区历史文化价值。整合街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成“历史名人故居路线”“山地文化建筑路线”和“人文艺术体验路线”三条历史文化路线,实现深厚文化积淀与传统生活场景的有机结合。

2375ee825006e1553c319a29877c63d5.jpg

昙华林代表性消费网点/自绘

9bae7d1b58627db6b0dd3f9c42749644.jpg

昙华林代表性多元建筑/自绘

55e4bd0f64622432993bb71685f071bf.jpg

昙华林代表性人文故居/自绘

739a8356f30de85580a9b88b6c570812.jpg

昙华林人文艺术体验节点/自绘

公开数据显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经营商户283家,全年客流量9107869人次,商户全年营收6.38亿元,全年纳税额度共计3187.75万元。2024年昙华林春节总人流量307077人次,总收入2149.53万元。

1710530cd7ede69305291b0dd043edb7.jpg

 昙华林商业布局变化/自绘

截止今年8月底,根据实地调研,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聚集各类型商业网点约394个,其中昙华林主街分布商业网点约227个,外围区域商业网点约167个。

7810d19cf4f7d68836e3b24a20ab609e.jpg

 昙华林空间分区示意/自绘

700971545723779e5ddca4863d27e3d7.jpg

昙华林商业网点布局示意/自绘

将昙华林主街按照中区(即昙华林人文小镇)、西区、东区划分,中区分布商业网点约64个,西区约131个,东区约32个



e9c89ab17274d04f9f009fc995480e78.jpg

昙华林商业网点分区占比/自绘

中区·昙华林变成一座山

昙华林中区,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现名昙华林人文小镇,由原瑞典教区建筑群、徐源泉公馆、夏斗寅故居等9栋风格明显、中西各异的优秀历史建筑,和部分依山而建的山地民居共同组成,总用地面积3.7公顷,是武汉市中心地段独有的山地历史文化建筑群

baf8033f0193896be420f729780c92e4.jpg

昙华林人文小镇实景/图源网络

昙华林人文小镇由武昌古城文旅集团下属武汉昙华林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建设改造和招商运营,统筹兼顾古城保护、居民共享、景区运营、游客参与。

有别于昙华林西区和东区以民居私宅、临街底商改建为主的商铺门店,昙华林人文小镇在改造建设过程中考虑了商业品牌对物业建筑的相关需求,在统一建设的过程中,营造出一系列与非遗文化、现代艺术、创意设计、古城体验相结合的商文旅消费场景

目前昙华林人文小镇已引入64个各类商户,与城市传统商业不同,餐饮美食、文化艺术与休闲娱乐类等体验型消费业态占比接近八成,零售购物类网点占比约为11%,且主要为文创、饰品、伴手礼及融合业态网点。且昙华林人文小镇以个性化原创品牌门店或品牌定制型门店为主力,连锁品牌占比仅为23%。

df43ec115df65af5eafdcbe9f9724e39.jpg

昙华林人文小镇业态构成/自绘

这里有体现武汉地方文化的马应龙非遗体验馆、扬子江非遗馆、蔡林記博物馆主题店、叶开泰草本茶咖;亼美术馆、昙华剧场、武昌城史馆、城墙沉浸式灯光秀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华书城、雲日書店、三汉雕塑艺术博物馆等文青打卡圣地;小昙昙邮局、小隐集市、慢递書局、昙华双囍饮料厂等街区原创IP特色店;隐居半山、旅岛营地、山顶烧烤店等复合功能的时尚社交空间……

4d7c144d406440a1e4de3d420158e2a7.jpg

部分商业消费及文化艺术网点

如今,昙华林人文小镇的非遗博物店、人文纪念店、城市限定店、主题体验店等超级门店受到众多游客认可,已经成为全市典型的网红街区、打卡圣地、夜游目的地和文旅地标。

东区·与艺术和中医互动

昙华林东区,东起中山路,西至胭脂路,长度约800米,是街区的车流、人流主入口之一,沿街两侧多为学校、医院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6bfdc1a2f359f2bb68674775a21887aa.jpg

湖北中医药大学内的翟雅阁/图源网络


现有各类商户约32个,其中绝大多数立足于昙华林文艺格调、中医药健康养生传承、美院艺术创作氛围,呈现出颇具品牌个性和设计风格的体验型消费场景。

具体来看,东区商户以文创、服饰、食品等零售购物类为主,占比约44%,以非遗、手作、茶器、图书、博物馆等文化艺术类业态中医药文化体验、健康+茶饮等健康消费融合类业态两类业态为特色,占比约38%,另有约19%餐饮类网点档次不一。

33eec43704f803855d1c1d69eebb52d0.jpg

昙华林东区业态构成/自绘

此外,东区充分利用了街道上的公共空间,通过精心设计和布置各种艺术装置,吸引游客打卡拍照。从中山路进入,昙华林独特的艺术氛围和人文韵味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让游客们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昙华林。

cfb39c66f610e2e51f725c35448d1aaa.jpg

部分商业消费、文化艺术网点及艺术装置


而位于昙华林街东段尽头的泛悦汇昙华林,于2016年12月24日开业,商业体量约4.46万方,商业网点数量约102个,其中餐饮业态占比约60%,形成对昙华林餐饮业态的补充及对周边多需求人群的服务。

西区·拾取昙华林的旧时光

昙华林西区,位于瑞典教区与得胜桥之间,长度约400米,是昙华林2007-2014年期间店铺集中聚集的路段,大水的店、徐刀刀的鲜花饼等大家一直耳熟能详的店铺就开设于此。

dd6ba3f40c78a3514f3cd41b2d8ae219.jpg

居民住宅楼的涂鸦墙和底商

现有各类商户约131个,围绕文创商品、文化体验、手作器物、服装饰品等而开设的零售购物类、文化艺术类网点占比超过54%,且以原创品牌为主,较具热度的门店包括徐刀刀&静香日记、老张书舍、昙华铃·编绳手工室等。

43515474e603a6e0971d34319fe940d1.jpg

昙华林西区业态构成/自绘

餐饮类业态占比约26%,以轻餐茶饮为主,辅以部分小吃快餐和少量正餐,既有开业超过10年的融园咖啡馆、大水的店、渡边咖啡、在路上咖啡馆和伍德COFFEE,也有连锁茶饮品牌霸王茶姬、茶百道等也在此开店。

c76b93ec476801af0479c2869ca46730.jpg

部分商业消费网点


西区商铺大多由民居私宅、临街底商改建而来,门店面积相对较小,商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在商业密度较高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品质参差不齐、消费体验雷同、顾客黏性不高的问题。

西区西接得胜桥,临近地铁5号线昙华林武胜门站,已经成为昙华林的另一主入口,向南一站路即为大热的黄鹤楼红墙所在站司门口黄鹤楼站。未来随着昙华林商业运营的逐步成熟西区商业的特色化提升亦是必由之路

PART 04


展望·昙华林


如果说曾经的昙华林是一条街,那么如今的昙华林就是一座山峦,随着游逛的不断深入,会展现出层出不穷的新奇面貌。

昙华林依然有大量的历史人文魅力是内蕴的,它的发展成型涵盖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的断层,包容了丰富而多变的城市功能和情感寄托。而目前这些在昙华林的商业载体的呈现中,还是较为分散且断裂的。而且网红化、娱乐化的商业发展潮流,一直在冲刷着诸多古城、古街、古建的独特个性,使其流于面目模糊的拍照打卡之地。

然而机遇总与挑战同在。昙华林如今商业的发展依托于武昌古城城市更新工作的整体推进武昌古城规划构建以得胜桥千年老街、黄鹤楼、首义文化区为纵轴,以东西城壕、蛇山、张之洞路为横轴的“一纵三横”的特色空间结构。

845bfa17155387899fac81e1fb4b1555.jpg

武昌古城“一纵三横”空间结构图/图源武汉规划展示馆 


9月24日,武昌古城第二个启动的区域,斗级营街区也已经正式开街。未来,随着武昌古城城市更新的连点成片,文旅体验与商业消费,历史人文与现代生活,将得以更为协调地交相辉映,让更多内生的特色文商旅内容拥有孵化生长的土壤,让古城、古街、古建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 END -







友情链接|宝骐广告|汉马奔奔 联系电话:027-87712600

公司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体育馆路2号新凯大厦五层

鄂ICP备16024575号 鄂公安网备 42010602000539号

微信 微信